■本报记者 胡伟鸿
一大早,吃过简单的早饭,吴卫锋和妻儿又出发去离家近10里路的山上放羊了,6年来,不分春夏秋冬,寒暑雨雪,他们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
今年37岁的吴卫锋从小就在东坑镇茗源村长大,因为有听力和语言障碍,没读过几年书,但却一直保持着庄稼人的勤劳,留在父母身边帮着干些农活,过着平静的农家生活。2002年,吴卫锋和邻村姑娘沈卫芬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开始了和和美美的新生活。翌年,儿子吴沈健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欢乐,孩子在一家人的小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到了孩子两岁时,夫妻俩发现孩子的听力有些问题,赶紧送到医院作了全面检查,医院确诊孩子患了聋哑,这让夫妻俩很难接受,于是带着一线希望到处给孩子看病,跑了不知多少家医院,求了多少民间偏方,孩子依然没治愈的希望。儿子8岁时,夫妻俩带着满心的希望把他送到丽水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但一个学期后他又因患癫痫不宜继续就读。重新回到家里,夫妻俩只好接受了这个现实,平时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希望他能在无声的世界里快乐地成长。
为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夫妻俩除了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还种植香菇,几年来,尽管辛苦,但因香菇销售市场行情不稳定,一直也没赚到多少钱。2006年,受台风影响引发的泥石流,让他们家的菇棚以及1万多袋香菇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从此背上了近3万元的外债。
为帮助一家人重树信心,2007年春,吴卫锋的哥哥为他们买回了37头种羊,从此一家人开始当起了“羊倌”,走上另一条致富希望路。“我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从小就帮着他们放羊,怎么养羊我很熟悉,刚好县里又有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项目,我们的养殖场被纳入生态畜牧业项目,在县畜牧兽医局、残联等部门单位的关心下,还在山上盖起了新的羊圈,养羊的劲头更足了。”开朗的沈卫芬笑着说。羊儿悠闲地在竹林间吃草,一家人就找个地坐下,趁空休息一会儿,10岁的儿子却永远对山野有着好奇,兴奋地对爸爸妈妈比划着,表达他的快乐。
由于夫妻俩的精心照看,羊群逐渐壮大,目前存栏达100多头。因为坚持放养,他们家的羊肉质鲜嫩,很受欢迎,每年出售山羊能为他们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沈卫芬说,尽管每天他们都要到山上去放羊,直到傍晚把羊儿赶回羊圈才能回家,一天来来回回在山上要跑50多里路,很辛苦,但只要孩子健康快乐,生活就有希望。况且,孩子有一级残疾证,政府每月给予生活补助,只要一家人的勤劳,踏踏实实地把羊养好,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