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标
牛二宝在英川镇廿里村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农活好手,可是等到儿子牛勤要上学时,村里的小学却被撤并了。儿子上学得到二十里外的镇里寄宿,就这么一根幼小的独苗,做父母的怎么忍心呢,要是跟着儿子在镇里,可镇里又没有挣钱的活干,怎么办?
牛二宝和妻子坦花纠结了好几天,决定送儿子去县城上学,县城找活的门路可能会多点,但是要让儿子进入县城的学校,这得有门路啊。
纵查祖宗八代、横盘六亲七眷,好不容易打听到坦花的表姐的表姐的一个儿子在县城某小学当教导主任。这仿佛茫茫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儿子和一家人照亮了一条前进的路。
牛二宝和坦花择了个吉日,逮上一只大公鸡,带去一箱自己家里蒸制的粉皮干,上了一趟表姐的表姐家。廿里村的鸡体肥个壮、汤鲜肉嫩,在十里八乡很有名。
表姐的表姐是个通情达理的大善人,为了孩子到县城读书帮一下忙,既积阴德,又能收现世恩报,二话没说,就答应帮这个忙。
儿子进了县城的学校,牛二宝夫妻俩在城南小区租了间地下室。可是县城干活也没什么门路,夫妻俩只得四处去打听,牛二宝终于在一家建筑工地里找了一搬砖的活,牛二宝有的是力气,干活也不偷懒,小包工头喜欢这样的老实人。从此,有活就带上他。
倒是妻子坦花一直找不到干活的门路,那些店里虽然要招服务员,但坦花只念了三年小学,识不了几个字,当不了服务员,牛二宝跟小包工头说过几次,想让坦花也来一起搬砖,小包工头觉得女人不适合干搬砖的活,总是不应允。
没办法,坦花只好自己租了一辆黄包车,在县城的街道上接送客人。
坦花可是全县城第一个也是唯一个踩黄包车的女人,也许是出于稀奇,坦花的客源挺不错,一天下来,也能踩三四十块钱。
“门路是自己踩出来的!”这是坦花的心得,她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儿子,则说,“门路是靠自己努力闯出来的。”
牛勤也挣气,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路顺风顺水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后,牛勤想在县城里找份工作,问牛二宝有没有门路。
牛二宝说:“你爹的门路在肩膀上。”
坦花说:“你娘的门路在脚底下。”
懂事的牛勤知道父母在这县城里低声下气地干点体力活,供自己上学已很不容易,于是说:“行,咱读书人的门路在笔下。”
恰逢县里招乡镇事业干部,牛勤踊跃报名,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了自己镇里的一名干部,工作联系村就是自己的廿里村。
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一阵紧似一阵,作为驻村干部,当前首要任务就是给乡亲们找一条脱贫增收的门路。
“爹,娘,你俩回村养鸡吧!”周末,牛勤特意到县城劝说父母回村里。
“回村种田还行,养鸡可不行。”牛二宝早就不想在县城的柴间里受憋屈了。
“田也种,鸡更要养。”牛勤说,“养鸡一百只以上,重两斤半后卖出,政府每只补贴二十元。”
“行!”坦花可是个孵小鸡的行家里手,不等牛二宝表态,自己抢先说,“养五百只没问题。”
“养鸡有无息贷款,每户一万元,鸡养大后,乡里负责代卖,卖到钱再收贷款。”牛勤继续做动员。
“行,养一千只也没问题!”在城里呆了十六七年的牛二宝又回到村里种田了,村里的老人私底下议论纷纷。
“读书有什么用,到头不是要回村里?”
“这年头,没点门路,哪里也不好混。”
……
话风吹到了牛二宝和坦花的耳里,两人当作没听见,埋头干活。收了粮食也屯着,还把村边叫凤凰谷的竹林修整了一遍,在竹林边围上钢丝网,并在山谷口搭了个大大的荫篷。
第二年春天,坦花一批接一批,孵出了五百多只小鸡,不久整个凤凰谷鸡群遍地。
一年养两茬,牛二宝还了贷款,这一年一点也不比在县城少挣。
第三年,规模扩大了一倍,还收购了村里其他农户家里的蕃薯、土豆等农产品的残头渣尾,以及藤蔓茎叶。这些本来是放在地头烂的东西也变得值钱了,有些农户也跟着养起了鸡,在村里也有挣钱的门路。
听着从凤凰谷传来的阵阵鸡鸣声,村里的老人说:“还是读书人有门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