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服务畲乡经济
平安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我们夯实基础常抓不懈,才能让群众共享平安成果,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建设平安景宁,其实就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大平安”,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部署,涵盖政法维稳、社会建设、综合治理、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基层基础等多方面工作。我县建立了乡镇(街道)、部门主要领导为平安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将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全县45个平安办成员单位齐心协力,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平安交通”、“平安家庭”、“平安林区”、“平安景区”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以系统平安和基层平安实现全县的“大平安”。
平安宣传集团作战有影有文有声
平安宣传工作是“平安景宁”建设的重点内容,总结挖掘各地各部门平安创建的经验做法、工作成效以及平安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强大的正面舆论氛围。为做好平安宣传,我县细化了16个大项内容,依托了20个宣传载体,既注重整合传统媒体、借助社会资源力量,又善于依托新兴媒体、挖掘政法文化资源,把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整体合力。开展平安创建十年来,我县“平安三率”均居全省前茅。
通过媒体的力量宣传平安创建工作,和县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平安畲乡》专栏,通过《畲乡报》、县广播电台不间断报道平安建设动态,在“景宁政法网”专门开辟“平安景宁”、“社会管理创新”等十多个专题,平安宣传工作“有影有文有声”,平安宣传实现了“集团作战”。为了让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县委政法委开展平安建设金点子征集、群众最满意的平安村(社区)等群众参与的评选活动,激发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平安建设积极性。制作发放平安建设倡议书2万余份,发送宣传短信30万条,在公交车、班车上,喷刷平安标语和温馨提示,让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深入开展平安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平安无处不在,平安理念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氛围。
基层基础建设夯实平安
平安建设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基层基础工作,村、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充满活力,基础牢靠、基层安宁,社会才能和谐稳定。2012年,我县针对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村民办事不便、社会管理难等突出问题,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问题,大胆探索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建成集“管理、服务、发展”为一体的“村务平台”,发挥作用明显。据悉,自2012年4月推行“村务平台”建设以来,“村务平台”共为山区群众办理证件、农资采购、农产品网上销售等各类事务69837余件(次),共排查和调处农村各类矛盾4424起,“村务平台”建设荣获浙江省2012年度十佳民生工程称号。
为了让留守老人的晚年过得平安又幸福,我县深入推广原葛山乡“银龄互助团队”做法,激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活力,在全县每个网格建立困难帮扶等相关服务团队,无偿为留守老人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互助团队人员走访建立“留守老人信息库”,为留守老人建立个人帮扶档案。借鉴银龄互助团的成功经验,全县359个网格共组建各类服务团队1939个。仅2012年就开展各种服务活动4933次,提供帮扶资金241余万元,解决问题3352个,受惠群众48096人。
大调解让矛盾无遗漏
基层平安,就要让矛盾有诉诸解决的渠道。我县从调解东坑镇等地山林纠纷工作中摸索出“沙盘模拟调解法”,以其较高的“三率”即较高的调解成功率、较高的调解效率和较高的群众认可率,从众多调解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县发展和创新“枫桥经验”的重要体现,得到省、市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认可。过去划分林权,用的是土办法,一般约定小沟、小路、岗岩等等为登记边界,年数一久,地理标识模糊,老百姓对于地图的识别差,双方当事人都一头雾水,纠纷调解常常陷入僵局。“沙盘模拟调解法”就是把争议山场全面勾画在沙盘上:小河、小路、小弯、大树大石等界至,一一标识;小沟、岩壁、防火线路等也一应俱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插上小旗。双方山场面积和界限在沙盘上一目了然,争议问题得到解决。
目前我县已经建成了“一办四中心”的大调解工作平台,“一办”即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中心”即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人民调解中心、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及司法调解中心,彼此联动,优势互补,拧紧了社会安全阀。同时,大调解体系还建立了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交调对接等各类调解衔接机制,拓展调解工作内涵,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