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爸的《景宁土话》

  任迎春

  老爸《景宁土话》一书,近26万字,是他花费5年时间,用笔一字一句手写成的。

  《景宁土话》,顾名思义,就是景宁方言。景宁土话从方言分类学上属“吴方言”语系丽衢片的一个分支。目前,景宁县域内有9种不同语音土话,分别为渤海话、沙湾话、毛垟话、英川话、东坑话、梅岐话、雁溪话、上标话、新安江移民的淳安话。

  老爸《景宁土话》,虽是在朋友们鼓励下写作的,但他认为很有意义。一是能为景宁家乡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在时下的景宁,城乡小孩说的都是普通话,年轻人也爱说普通话,只是偶尔说几句日常土话。照此下去,几十年后也许景宁土话会慢慢消退乃至消失。老爸觉得写作《景宁土话》一书,就是在抢救一种即将消逝的景宁地方文化,这是一项惠及子孙千秋后代的好事。二是老爸有能力写作。编写《景宁土话》,要求编写者能做到土话与普通话融会贯通。老爸是个土生土长的景宁人,熟悉了解景宁风土人情,生活阅历丰富。最主要的是,老爸是个爱读书写作的退休教师,他1959年丽水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中学教学工作,在不惑之年通过自学,获得中文专业的专科、本科文凭。2000年退休后,潜心读书,笔耕不止,曾先后有《闲聊大漈》等5本书籍问世。

  一般,词书类书籍的编写都是要召集一批人员共同编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其中涉及的内容庞杂繁多。但老爸编写《景宁土话》却是个例外,就是一人单干。可想而知,已经年过七旬的老爸,在编写时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程度。老爸自从定下来写作《景宁土话》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写作,5年多时间以来,没有休息日、节假日,放弃其他爱好,集中一切时间、精力,日夜写作。在写作中遇到三大难题。第一,词汇用字准确选择。土话用字原本没有统一规范,在民间大多是代用字,旧时在民间还有所谓“蛮”字,写成书面文章时干脆写成普通话,原本该用什么字也无从考证。为此,老爸在书写词汇时,最大量还是采用代用字,如“都庸”(中间或中央)等;再是到《现代汉语词典》中寻找方言用词,或找出读音字义均与所需字相近的字,如“坢”(人粪尿)、“踣”(跌倒)等几十个;还有寻找记忆中的民间“蛮”字,能找到的尽量用上。遗憾的是,有些字找到了,可用电脑就是打不出来,只得放弃。有时实在打不出来,就用同意同义字代替。第二,就是用普通话正确解释土话的真正含义。因为景宁共有9个不同区域音调的土话,有些区域土话接触不多,老爸感觉理解词义有难度。如“一个田螺放十二碗汤”的确切含义,老爸就问过多人。有人说这是讲田螺汤味美,有人说这是讲烧田螺的女人笨,也有人说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让老爸感到为难了。编写的过程中,此类“心有余力不足”事件,举不胜举。但最后,老爸总是采用各种办法,尽力写得完美些。第三,就是要大量收集词汇。景宁土话词汇十分丰富,起码上万条,可老爸收到的不足万条,估计这只能占整个词汇量的十分之六七。为此,自从编写该书开始,老爸同人说话或听别人说话时,凡是发现以前没听到过或是没有收集到书稿中的词语,他就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准则,立即拿笔记下。老爸说,为完善书稿,他这辈子将一直保持这种随手记土话词汇的习惯。

  由于《景宁土话》是老爸一人编写的,根本没有精力标注拼音,为此,本书没有采用现今词书类全用音序排列这一惯例,而是按两大类进行排列,第一类为单词,第二类为固定词组、短语、句子。

  其实,《景宁土话》全名为《景宁土话——兼说些旧俗旧事》,老爸之所以加上副题“兼说些旧俗旧事”,是因为景宁土话内涵非常丰富,一般的名词、动词、数量词跟普通话的词汇差别不大(二者只是语音差别而已),而作为景宁土话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本书第二大类——固定词组、短语、句子等。为叙述方便,老爸在书中把第二大类通称为俗语、俚语。

  景宁土话中的俗语、俚语,是景宁人民世代流传形成的土语精华,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寓义深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日常交流时,景宁人会时不时来一句“古话讲——”紧接着就是一句有趣的俗语、俚语,省却许多话,却表述清楚,又生动有趣。如“黄金弗如乌金贵”,在旧时黄金总是最宝贵的了,但还不如读书识字写文章值钱。因为在旧时会读书识字写文章,能考取功名,就能当官赚大钱。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老爸《景宁土话》,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景宁地方人文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人文社科价值,荣获2015年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老爸,生于1940年,本名任一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社会万象
   第04版:副刊
在伏叶看见去年的自己(外二首)
“鸦顶开祥”:乌鸦尖的传说
夜中白鹳
老爸的《景宁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