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涛
国内多有四照亭。最为人所知的当属杭州西湖孤山四照亭,建于清雍正年间,亭名来自康熙御题“云峰四照”,乾隆南巡时定其为西湖行宫建筑八景之一。此外,潍坊十笏园也有四照亭,皆取四面阳光普照之意。
亭子是我们常见的传统建筑,多建在园林、佛寺、庙宇或城市公园、道路两侧,我们所熟悉的,大致还有乡村往来道路上的亭子。亭子的造型、材质、功能丰富,往往又具有别致的美感,传统建筑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亭子。我的祖辈是乡间有名的木匠,有建屋造房的本领,如今景宁沙湾、英川、毛垟一带还留存着众多他们建造的民居、庙宇、廊桥、亭谢。到了我这一代,没能握好那柄板斧、那只墨斗,但还痴迷建筑,与之结缘。最令我魂牵梦萦的,还是亭子。
经过漫长而幽静的时光,我与城南张村茶山上马塔宫前的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念小学时,父母带着我租住在城南张村一处老房子,两侧是高大的洋房,屋后则是当时的粮仓,门前便有一条沟通全村的宽敞道路。老房子古朴而温馨,院子里花木错落,十分安静,我在那里度过了充实而幸福的小学最后时光。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不远处的一口水井与一处庙宇。水井位于大路西侧,深居低处,冬暖夏凉,是全村人饮水、洗衣、纳凉的好地方,我一家所有的衣物,便是在那里得到清洗。而庙宇坐落于大路之东,门前有宽阔的平台,供村人休憩谈天,孩童们玩耍嬉戏,好不热闹。庙宇坐东朝西,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人们一走进便有宁静、清凉的感受。庙内壁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我常去庙里游玩,儿时书里看到的精美绝伦,在那里得到了现实印证。直至后来,才知这座庙宇叫马塔宫,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改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较高的建筑、绘画、历史与民俗研究价值。如今城南片区整体改造,水井不存,而庙宇迁至东面茶山之上,并在庙前建有一亭。
新庙历经数年,并于庚子丁亥顺利落成,期间主事与我联系,商议门前亭子的命名。时隔十年,庙宇易址,我也正好参加工作,好似十年之约,算是一种重逢。
马塔宫供奉护国佑民马孝仙等神灵,庙前的亭子,若是与之有所关联,便是最好。翻阅几部县志与马仙书籍后,重点查阅其中关于山川、古迹、风俗、寺观等部分,终于在一个深夜于乾隆《景宁县志》中发现以下记载:“岭后殿,三都庐山马仙庙,合邑皆有之,此其故居也。殿后四照亭下有泉,曰龙井。后山巅即飞升处有小殿,望之缥缈凌空。”古旧的县志,字迹斑驳,能够见到这段记载,着实兴奋。当即与主事者联系,确定亭名为“四照亭”,并撰写亭记,勒石亭前,全文如下:
四照亭碑记
马氏天仙德泽一方,福佑万民,本县境内多有祭祷。因城南张村片区规划重建,原张村马塔宫不复存焉。庚子初冬,乡人信众择吉卜地重修马塔宫于城南张村茶山。既成矣,天朗气清,四野绚烂,巍峨耸峙,藻饰辉煌。一道红墙揽胜,数点绿丛生幽,古色古香,庄严肃穆。附构一亭,翼然山前,飞檐流角,清雅隽秀。乾隆《景宁县志》有载:“岭后殿,三都庐山马仙庙,合邑皆有之,此其故居也。殿后四照亭下有泉,曰龙井。后山巅即飞升处有小殿,望之缥缈凌空”,此鸬鹚祖殿之旧胜也。今循古制,复亭名曰“四照”。一则阳光普照,滋养万方;二则四方信众,咸集景仰;三则马仙慈悲,德惠生民;四则凭栏环顾,敕峦霁雪、沐溪春水、铁岩夕照、卓峰拱秀诸景尽在目前。往来者或登临纵目,或品茗休憩,除一日之烦嚣,享片刻之欢娱可也!
不揣鄙陋,是谨为记。
岭后殿,位于旧时三都庐山,也就是今天的鸬鹚乡,相传为马仙故居,殿后有四照亭,亭下为龙井。四照亭名缘何而来,目前没有查见史料,而马塔宫前亭处于城南张村茶山脊部,视野开阔,阳光普照,可谓四照。马塔宫四方信众咸集景仰,凭栏远眺,又可见古鹤溪八景之四,真乃四照。亭子在形制上又属四角亭,庄重大方而不失精巧灵动,富于和谐之美,为我同乡长辈所建。
如今,马塔宫岿然山间,四照亭翼然于前,成为往来者登临赏景,避雨休憩的好去处。伫立亭外,身后是马塔宫庄严肃穆,眼前是鹤溪洞天胜景怡人,日月轮转,缘起四照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