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景宁打造“畲味共享式”共富工坊

  农民日报记者 韩啸

  “嘀嘀嘀……”随着清脆的喇叭声响起,家住景宁渤海镇后砻村75岁阿婆吴聪女开心地将纳好的布鞋送给前来接送货的工坊工作人员。

  巧手畲娘、畲药、畲婚嫁、畲乡粉皮……在景宁,类似“畲味”系列的共富工坊已遍布21个乡镇(街道)32个畲族村,成为畲汉留守群众、低收入农户、特殊群体在“家门口”就业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景宁聚力缩小区域发展,立足畲族群众在传统手工艺、畲族山歌、畲族小吃等方面特长,通过“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模式,一盘棋谋划打造畲味特色“共富工坊”,想方设法把项目送到村、就业送到户、技能送到人。目前,景宁共建设畲技艺、畲文创、畲小吃、畲习俗、畲医药的系列“畲味共享式”工坊79家。

  “简直太周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赚钱!”“巧手畲娘”由一家生产制作千层底畲族手工特色布鞋为主的企业创办,当地老一辈的畲族妇女,均掌握了一定的绱鞋技术。像吴阿婆一样,在家纳鞋底、绱鞋,每月收入可达1500余元。为惠及更多村民,工坊还推出特需群体物资配送专车,为高龄、行动不便等人群及时配送原料、回收成品,并指定专人上门传授加工技能。

  “送料”上门的模式,得益于“红管家”队伍的创新探索。为推进工坊体系化运维,景宁建立了由部门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金融专员等组成的79支“红管家”队伍,推出“每周一问诊、每月一坐诊、每季一会诊、每年一回诊”的“四诊”工作机制,为各类工坊量身定制专属服务、解决建设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提升工坊带富面,景宁还立足工坊、集体、农户等各类主体不同合作方式,探索建立了劳务输出、入股分红、产业带动、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技能帮带、平台共享五种利益联结共享体系。引导工坊开展跨区域、跨产业、跨行业党建联建,依托山海协作“飞柜”、党群服务中心、民宿农家乐、线上应用等平台设立工坊产品“展销窗口”和“培训阵地”,在“畲乡之窗”大均、畲乡古城等地打造工坊产品“展销一条街”,延伸形成工坊+文旅、工坊+民宿、工坊+研学等“工坊+”产业链,形成“多方协同、资源共享、发展互促、村民受益”的共富模式。

  据统计,景宁79家“共富工坊”共吸纳畲汉群众就业、带动创业9600余人,人均年增收1.2万余元,让畲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创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社会万象
   第04版:公益广告
报头
“畲医+托育”为婴幼儿成长打造幸福“摇篮”
景宁打造“畲味共享式”共富工坊
沙湾镇举办“寻味乡愁·赶集沙湾”赶集文化节
畲乡文创产品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国家文化产业博览会
景宁小伙蓝捷怀破浙马纪录
浙江景宁特色产业平台四格区块政策处理全部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