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伟
前几天在福建寿宁县的下党乡,我和朋友在一家民宿吃晚饭,其中有一道菜叫“金丝扣”,端上来一看,不过是我们景宁常见的番薯面,大有“上当”的感觉。老板娘介绍说,“金丝扣”是当地一道特色美食,很受游客喜爱。确实,一大盘“金丝扣”上桌,三两下就“光盘”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记忆中番薯就是家里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入冬以后,我家门口的那丘田就成了大晒场,父母把地里挖出来的番薯一担一担地挑到田坪上,堆成一座小山。每天早上天刚放亮,母亲就顶着一层白霜,哈着寒气,把上百斤的番薯倒在大圆桶里,清洗、刨丝、洗粉、摊晒,直到十几面篾篱都晒满番薯丝后,洗番薯丝大木桶里的水已变成蜂蜜般的颜色。再将这桶水用纱布过滤一遍,静置两三天后,把上面的水放掉,沉积在桶底成块的番薯淀粉就显现在眼前了。然后像切豆腐般一块块地将番薯淀粉取出来,晒干后储存起来。
每隔两三天取一次淀粉,当天气冷得可以烤火盆的时候,每家每户的番薯丝基本晒干储存起来了,收集的番薯淀粉也足足可以蒸两扇番薯面饼。蒸番薯面饼如同蒸米糕一样,先将番薯淀粉和水搅拌均匀,然后在蒸笼上倒上两勺,过几分钟这一层蒸熟后,再在上面倒上两勺继续蒸,周而复始,直至二三十层。蒸好后先将番薯面饼放在一旁待冷却变硬后,选一个晚上,将整扇面饼抬到桌沿,左右各站一人,用格栅细密的番薯面刨,左边推右边拉,或反之,灰白色的番薯面就刨出来了。这推拉配合极讲究力道和两人的默契,若用力轻了,番薯面就会断,若用力过重,则刨不下来。没几下,手臂就累得发酸,需停顿休息下,才能继续。刨下来的番薯面,站在两人中间的人顺势用手接住团成一团,整齐摆好,待第二天拿到院子里晾晒。
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昏黄的灯下,一家人围着番薯面饼,一直到深夜才能刨完。番薯面晒干后就变成了半透明的银白色。家里来客人了,或烫或炒,番薯面是家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番薯面又叫地瓜面,在九龙乡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九龙银丝”。九龙乡的岭里村有一个专门制作地瓜面的家庭农场,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不下五次探访过这个坐落于千峡湖库区深处的小山村,了解地瓜面制作的全过程,探寻这小小的地瓜面如何产值超过百万元,成为当地的网红特色农产品。
如今自己已是不惑之年,乡下老家早已没人住了。而重新勾起我小时候的味蕾,唤醒“小时候味道”的,是岭里人引以为傲的地瓜面。来自岭里的文友季东青老师介绍,他们村的地瓜久负盛名,从清代就开始种植,至今已传承百年,如今村内地瓜年产量可达5万多斤,产值超过100多万元。相关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还漂洋过海销往欧盟国际市场。
岭里村的村民纪伟根,从村民那里流转土地150多亩,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地瓜,还创办了万科家庭农场,专门进行地瓜面制作和销售,对地瓜面进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带领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路子。
万科家庭农场位于岭里村不远处一个傍着小溪的山岙里。还没走到农场门口,远远就看见了玻璃钢搭建的“阳光房”,“阳光房”里一排排架子上晒满了雪白的地瓜粉和刚制作出来的地瓜面。在“阳光房”左侧的墙壁上,七个直径超过一米的排风扇一字排开,当光照不足的时候,这几台马力十足的排风扇就会立即启动工作,通过大排风扇加大空气流通,加速地瓜面凉晒风干成型。再往里走,就是农场加工坊,里面摆着地瓜清洗磨粉一体机、蒸粉机、刨丝机、烘干机、封口机等用电设备。纪伟根说,现在各种机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工,省时省力,品控也好。他指着那台角落里不甚起眼的刨丝机说,以前传统的刨丝起码要三个人,费时费力,一不小心丝就断了,品相得不到保证。而现在有了刨丝机,只要插上电源,开关一摁,又长又匀称的地瓜面就出来了,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可以轻松操作。有了各种各样的机器,所以才能大规模收购村民种的地瓜,才能大批量制作地瓜面,才能让这来自库区的特色美食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每年到了地瓜面制作的季节,当地供电所的员工就会上门检查供电线路和用电设备,了解农场的用电需求,保障地瓜面加工制作用电无虞。
岭里的地瓜面让外界所熟知,离不开媒体的助力。2020年6月,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栏目组来到景宁,影视明星黄晓明、陈龙等走进岭里村,为这里的好山好水、原生态优质农产品吆喝助力。而我又一次随供电所的师傅们来到这个被称为“世外小桃源”的岭里村,记录和采写供电员工参与活动供电保障服务的故事。
如今虽然已经离开新闻宣传岗位,但出于对泥土芬芳的热爱,我依然喜欢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探访乡间的烟火气,寻找留在小时候味蕾里的美味。而岭里地瓜面,就是这么一种令人回味的、吃了还想再吃的畲乡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