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 此 青 绿 绘 山 乡

  □丽水日报记者 刘淑芳 记者 刘婷 通讯员 吴娅娅

  始建于唐末的景宁大均,乡名源自《论语》中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可以说,“大均”二字寄托着乡民对共同富裕的朴素期待。

  但站在现实的角度,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容易。如画山水的诗意背后,是生活困窘的代价。

  地处偏远的大均乡,九山半水半分田,这种自然环境,在过去意味着与世隔绝,物资、信息交流都相对滞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困住了当地的百姓。

  正因如此,当2019年市“两山”发展大会之后,大均率全国之先发布GEP核算报告时,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就像站在一个发展节点上,这片曾经“穷得只剩山山水水”的高山远乡,与外界建立起崭新的关联。

  而破题的能量,依然来自绿水青山。

  迈向“双碳时代”

  不久前,大均乡账户收到了一笔由丽水市发改委支付的6000元汇款,用于购买60吨二氧化碳森林经营碳汇,来抵消此前在丽水召开的第二届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所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排量。

  会前,深圳华测国际认证有限公司专门出具了碳中和评价报告,预估本次会议排放温室气体主要涵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电力和热力排放,交通排放,住宿餐饮排放,会议用品隐含的碳排放和废弃物处理产生的排放等方面。

  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均的活立木总蓄积量有60.28万立方米,林木面积10.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9%。2022年,为响应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号召,大均乡启动实施了森林经营碳汇普惠项目,同年10月,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低(零)碳乡镇。

  过去这一年,大均通过厚植林业固碳增汇新优势、打造低碳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产业结构等举措,为实现碳汇目标打下了基础。比如开展国土绿化造林550亩;累计建造循环化城镇污水处理终端15座;累计向农户发放“两山贷”182笔1477万元,同时以域内碳汇10年收益为质押,联合银行谋划全市首款以村集体为主体的“碳汇贷”金融产品,首年获批授信额度1500万元等。

  大均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前期蓄力,目前大均已经完成3笔森林经营碳汇,收入近8万元,所得款项都用于各村集体增收,“这样的模式,有效开辟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根据对大均域内2016年到2022年2285个经营林小班碳减排量的核算,预计10年可产生碳减排量151633吨。若碳价以每吨50元计,碳汇效益超过750万元。“我们正积极推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系列行动,进一步形成涵盖能源、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固碳增汇等领域的低碳发展示范体系,把大均建成一个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美丽家园。”大均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创新“山水变现”

  日前,丽水市首家综合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大均乡综合应急救援服务中心正式开馆。

  作为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乡镇,大均乡以水域救援培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乡强村公司市场化运作,完成水域救援科普馆、泉坑亲水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Ⅰ类水质、天然急流溪滩和森林资源,以水域和山地救援培训为载体,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这片救援基地如今已成为中国红十字总会、省应急管理厅、省消防总队、省红十字会、公安和社会救援团体等单位的永久性培训基地,多次承办各类各级救援培训任务,还获得了18个国家、省、市救援培训基地称号,不仅为红十字系统培养了一大批救生员和教练员,还有力促进了公安、消防、应急管理和社会应急力量水域救援技能提升。2020至2022年,累计培训专业学员9000余人次,每年为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超过2000万元。

  水域救援培训产业的发展,让一江绿水的生态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何让培训产业高效运转,实现效益最大化?大均乡探索出了一条“乡政府属地管理,专业救援队伍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一个成功的佐证是,2021年,以大均水域救援基地为基础编写的全国首个《急流救援培训基地建设规范》和《急流救援人员培训技术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急流救援行业标准的空白,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法定依据。

  随着水域救援基地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将目光投向大均。2022年,基地再次传来好消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文批复浙江省红十字会,同意试点在景宁设立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并命名为中国红十字(浙江)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景宁水域训练中心。此次批复的试点,浙江省仅4个。这是基地首次成功将“国字号”收入囊中,标志着大均在“生态变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背景下,大均乡在全市率先打造救援基地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展馆作为救援培训经济的一个有型载体,极大提升了基地基础设施水平,这也将推动大均从单一的水域救援向综合基地发展。”救援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救援基地与科普馆互补互促,能进一步破解“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课题,让生态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救援培训从松散式走向规模化,从本地民间义务救援队伍训练点延伸到全国各地的社会专业救援部门人员培训点……越来越多训练队伍在为大均带来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瞄准“精品研学”

  顺应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大均结合自身的“民族”“生态”两张“金名片”,把发展的目光投向研学领域,以更高的效率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2021年,大均发布《数字化精品研学基地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在全乡范围内量化绿水青山的基础上,精准瞄向精品研学产业项目落地区域,细化核算可供产业发展运用和综合保护开发的生态产品总值为4503.39万元。这是继2019年发布全国首份乡镇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后,大均发布的全国首份针对具体产业项目落地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

  根据研学基地核算得到的生态产品价值,大均乡与市场研学运营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研学基地所在行政村的村集体以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资产“入股”,直接参与研学运营利润分配。

  自此,大均以当地特有的生态禀赋、民族特色和文旅资源为基础,以畲画馆、民族书屋、水碓垟亲水平台、泉岱星空无人机研学基地、伏叶数字化农业观光体验园和梅花圩丛林咖啡吧为精品点位,围绕畲族文化、水运文化、农耕文化,打造国学、书法、石头画、水域安全教育等理论课程,农耕寻宝、游船划桨、志愿服务等劳动技能实践课程,形成了以美育、体育、科学实践教育、耕读传统教育和亲子家庭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内容的研学产品。其中,防溺水安全夏令营、畲画夏令营、“5+1”数字化精品研学课程等,吸引了县内及金华、温州等地中小学生的参与,广受市场欢迎。

  “这些年,乡里把我们村打造成精品研学之旅上的一个教学点位,不仅为村子带来了人气,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底气!”伏叶村党支部书记雷建余说,研学餐旅收益按比例分配给各农家乐、民宿,受益面进一步扩大,让村民增收又多了一重保障。

  除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之旅,大均乡“两山”理念实践现场教学基地还是丽水市首批五星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接待各级考察团1000余次,有效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古街业态的发展。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大均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说,昔日的山与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屏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均着力让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从发展生态旅游业到激活水经济,再到大力推进研学产业,大均的未来会更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社会万象
   第04版:特别报道
以 此 青 绿 绘 山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