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卫
景宁沙湾中学(简称沙中)是我的母校。我从13岁起就在离家乡16公里外的沙中初一(1)重点班读书。当时先后教我们初中班的语文老师有俩位,分别是柳老师和夏老师,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柳育泉老师。
一
我是1979年下半年到沙中读初中的,课程从原小学仅有的3门,增加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等多门,语文还增加了古文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我最害怕的是英语,更发怵的是古文。虽然英文发音不准,读起来有点拗口,但读古文更吃力。
可在柳老师教的语文课里,他非叫我们学好不可。他直率地说:“学古文,不但涉及到未来的升学考试,还涉及到你们未来能否独立看懂古书,尤其是以后想要学中医的人,要面对古文。”
那时,我们看柳老师如此认真负责和热心教导,看他读起古文又如此流利,如同唱一首流行歌曲一样顺畅。因此,我们班里原来不太想学古文的几位同学,也被老师的精神所鼓舞,“硬着头皮”学了起来。我也不例外,感动激发了行动。柳老师还时刻提醒我们:“语文天生重要,学好古文亦重要,写好作文更重要。”
二
记得有一次,我在校外溪边看书,看到那些船夫逆着溪流用力地撑船,而且是喘着气、不歇停地往上游而来。船夫们的精神一而再,再而三地震撼了我。我震撼之余,回教室之后,在作文课上用了“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诗句来形容船夫努力撑船的情景,写好作文后由语文课代表交给柳老师。
次日,当课代表发下作文簿后,我发现经柳老师批改过的作文,用红笔在上述诗句字底下圈了几个圆圈,并在文尾写着“你的所见所写与文章文意非常吻合,希望你在学习上也像船夫一样不懈努力!”的评语。
当时,我看到这一连串的红色圆圈,心里感觉好像有一股暖流在身上快速流动,加上这些评语,心里更是激动。自此之后,我更有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动力。
三
柳老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但是一位优秀语文老师,而且还是一位合格的校医。在备好课和教好学的前提下,全校师生们的小病小痛,他都会给予精心治疗和及时处理。
有一次,我因在饭盒中少放了些水,米饭没有完全熟透,吃饭后不久就腹痛腹泻,在柳老师医务室看病时,柳老师带着一丝笑意说:“我跟你爸很熟悉,你是医生的儿子,想拿什么药呢?”此时,我犹豫不决。他又接着说:“痢疾腹泻用痢特灵,清水腹泻用易蒙停,消化不良用午时茶。”
我胆怯地说:“那就用午时茶吧!”柳老师听我说准了,微笑道:“好,那你就自已来拿吧。”而后看我拿好药、正想离开其医务室时,他又加了一句:“平时要多锻炼身体。”
四
曾听父亲说过,柳老师的语文水平相当高,写作能力也很强,常在其所订的《浙江中医杂志》里看到他的文章,亦听说柳老师有帮助村民写信的事儿。
某年,村里的一位中年男子,因平时没有善待妻子,而使其逃往娘家不回。后来,这位男子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既要做饭又要洗衣,非常辛苦,才意识到妻子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于是,他多次到丈母娘家说情和请求,然而,妻子就是不想回家。他也知道自己没有文化,讲不出道理来,而后找到柳老师,让柳老师代其写一封信。
柳老师知道农村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意把信写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且收信人看后还能产生一些思考。信是用儿子语气写给其母亲的,在这封信里,有一句“养儿防老、养老靠儿”,说到了收信人的心坎上。次日,这位孩子的母亲回心转意,在娘家人陪同下,回到了自己孩子和丈夫的身边。
五
某个周六,一位同学值日,发现地上有一本崭新的《新华词典》,他随手捡起稍作翻阅,感觉里面的内容很实用,况且扉页上没有写上购书者的名字,也不知是哪位同学抽屉里掉下的。他认为捡来的词典不能算“窃”,更不能算“偷”。而后,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把它放在自己的抽屉里,不知何时又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所谓的“购书”日子,他想凭此占为已有。
第3天,丢了《新华词典》的那位同学发现词典不见了,她把这事告诉了柳老师,要求全面搜查全班同学的每一格抽屉。当时,柳老师没有采纳这位学生的意见,只是在次日上完语文课的最后5分钟时间里,说要给大家赠送一句源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俗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对“恶小”两字作了重点讲解,细说恶事再小也不能做,希望同学们平时不做不该做的事。他还严肃地说:“如果某位同学,不小心拿错了别人的《新华词典》,我相信他一定能归还,也限其3日内主动归还!”果不出所料,不到3日时间,“走失”的词典真的归还了,只是词典里的扉页已被撕下。
柳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不失拾书者的面子,又深受失书者感动,真正体现了其智慧和能力。
六
好老师往往是校里校外的香饽饽、“抢手货”,柳老师也不例外。在我们快读初三的时候,柳老师突然被学校提升为高中阶段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和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他的提升,对他自己来说是大展才华,对学校来讲是合理调配,但对我们班级同学来说是一大“损失”。
幸运的是,根据学校的统筹安排,由原教初二(2)班的夏老师接替了柳老师,在柳老师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经过夏老师的不懈努力,我们班的语文成绩还是稳稳向前,就连我这位平常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一次市级语文统考中也得了85分。毕业时,班里的大部分同学考上了高中。三年后,有一人考上了清华大学。
七
特别巧合的是,1996年的一个夏日,阳光明媚,我从异乡调到沙湾七里汇医院工作时,工作的地点跟柳老师退休(1994年)时的住所仅隔300米,况且又在交通方便的马路边。从此以后,我们彼此有了较多聊医学、谈论文的机会。那时,柳老师成了我初次学写医学论文的指导老师,其中有一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45例临床体会》,就是经过柳老师点拨后,发表在《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只是到后来,柳老师到景宁县城居住去了,我也离开了沙湾,调走去了邻县医院工作。虽然我们彼此接触的机会减少了一些,但是,他每次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的医学论文,我还是关注着,他还多次托人带上自编的《中医临床思辨录》(系列经验集)给我学习。我平时除了重点学习西医知识,看西医病人外,也认真阅读柳老师编写的中医文籍,并从中汲取精华。当然,我忘不了柳老师的为人,更敬佩他退休后还钻研医术的精神。
2010年某周,我赴浙江省卫生厅疾控处委托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一医院举办的《第九期临床易误诊传染病研讨会》培训班学习,学习的时间有点长,可在研讨会结束返程时,随行的景宁籍同事在我耳边轻声地告知:“柳老师走了,走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听此消息,我内心感到无比痛惜和遗憾。
近段时间以来,我也发现有多位校友、同学在《畲乡报》和《阳光文创》平台发表文章,得知母校也搬走合并到景宁县城学校去了,再次让我想起了沙湾中学,想起了柳育泉老师。此时此刻,虽然心里有一些不安,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相信沙中柳老师的精神,都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位同学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