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兴
大均的“笔杆、秤杆、竹杆(撑篙)”三杆文化如何挖掘?大均文旅什么时候能出更多爆款?大均文化礼堂如何创建成浙西南标杆式礼堂?近日,我作为文化特派员,刚到大均乡大均村时,领导就在调研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切中了大均文化建设的脉搏,也为我的文化特派员工作提出了课题。回答好这些问题,就是回答好“大均文化特派员工作怎么干”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我在下午便开始了走访调研。俗话说,村有老,如有宝。在村里居住的老人、老干部、老党员、老乡贤,掌握情况多、代表性强,从他们身上,可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汲取工作经验。因此,除了和乡干部、村干部沟通交流外,我便将走老问老,作为“走百户”的首先之举。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刚开始,便有不少收获。比如,村干部吴根华认为,文化活动的场地,有如“鸟的窝”,只有建好窝,才能聚起人来。他们同时反映,在村老人对活动场地、文化培训等,都有较强需求,协会里的部分老人还有唱山歌、拉琴等特长。在退休后定居于大均村的中国作协会员、县文联原主席李人海家里,我们畅谈大均文化和民间文化。李人海曾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景宁卷》的收集整理工作,在谈及文化建设时,他建议,可以对大均民间故事做转换利用,并提供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景宁卷》采录手稿的线索。
在和大家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文化的尊崇和热爱,也感受到了群众对优质文化供给的热切期盼。同时,我也认识到,大均自唐末建村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文化如岩层一般叠加生长。有一些显露在外,也得到了较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有一些还遮蔽在时间之下,有待于继续挖掘利用。
大均作为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的“畲乡之窗”,不仅仅只是一个村。要跳出大均看大均,用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把本乡本土的文化挖掘好保护好,把文化这个深层持久的基本盘稳固好,为后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涵养源头活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走老问老,并将走访逐步向村民、游客、企业等覆盖,听取更多建议、发现更多线索、凝聚更多共识,为开展好文化特派员工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