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求
探龙潭桥,新枝折放焉。
龙潭溪,亦曰龙脑溪,处景宁县城南之王木坑段。源起于东坑镇茗源村,终入龙潭桥水库,乃今县城饮用水之源,其末流注炉西峡而入千峡湖。龙潭桥处龙潭溪与王木坑交会所成之山脊一端,形如龙头,古谓之龙脑桥或龙首桥,乃石拱桥,为昔时景宁县城通茗源、梅岐、文成等地之要途,列之“孔道”,即官道、大道也。
据乾隆版《景宁县志》载,龙脑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然屡建屡毁,乃至数回所备之材亦为大水冲走。清乾隆年间,始由当地众民以两岸石崖为墩筑成。“掬石跨崖,高数十丈,极为扼要。”相传,以该溪段地险,两岸悬崖峭壁,溪流湍疾,潭水深不可测,致当时民建桥甚艰。茗源有太婆(有传为茗源籍嫁王木坑者)闻之,毅然投身龙潭以殉桥,演另类版之《西门豹治邺》,自是后所建之桥遂安。为纪此太婆,后人每经此桥,辄顺手折枝置桥头,以供太婆烧火取暖。
外乡路人若不知此俗,则过桥易迷向。尝有一文成县驱猪仔者,以未折枝,果连人带猪仔满山乱奔,积重难返。清宣统年间,该桥桥面及部分桥基复为洪水冲塌,虽犹可行人,然败敝不堪,岌岌可危。民国五年,景宁知事余光凝率先捐赀,“光”太公率族人与临村同胞捐钱出力乃成。一九九七年八月,龙脑桥终因台风暴雨致之洪水而毁,二百余年之龙潭桥永逝于茫茫大山之中。
又,据史载,明嘉靖年间,于龙脑桥西北岸设一关隘,即龙脑隘,乃景宁县城南之第一道隘口,有兵员守焉。
过龙潭桥遗址,除折放新枝外,吾尚可为何事乎?兹记以慰,桃源董作求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