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探访景宁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

钻进大山肚子看电站“心脏”

  本报讯(记者 吴柯沁 刘婷)上午8时整,韦永校搭上前往梧桐乡工地的值班车。作为浙江景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他要在9时召开值班人员的“碰头会”。连日来,会议都绕不开一个重点——景宁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厂房。

  抽蓄电站正处于主体工程施工关键期,地下厂房已进入开挖尾声。被称为抽蓄电站“心脏”的地下厂房,连接着上、下水库,是实现抽水、蓄能、放水、发电的核心枢纽。4月30日,两台250吨桥式起重机运抵现场,标志着地下厂房由土建转入机电安装阶段。

  作为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也是景宁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工程,电站建设牵动各方。韦永校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巡视、调度、紧盯节点,他常常奔波于会议室和工地之间。

  会议一结束,韦永校便立马前往地下厂房巡视,记者随车同行。上午10时,我们乘车驶入深入大山百米的施工区域。车行约10分钟,空间陡然开阔,眼前这座长达170米、宽达26米、高达57米的“巨型洞穴”让记者瞬间屏住呼吸。这是记者第一次置身如此规模的地下工程,令人震撼。

  “这几天,我们主要组装桥式起重机的零部件。”地下厂房工程负责人朱占宏向记者介绍,厂房深处,两座长23米的红色钢构静卧其间,那正是桥式起重机的主体部分。该起重机单机起吊能力达250吨,未来将成为厂房内最重要的“手臂”,承担起水泵、发电机等关键设备的吊装任务。

  厂房内,20多名工人在各个区域忙碌,有条不紊地开展拼装、校准、手动吊装作业等,仿佛在搭建一座“工业积木”。朱占宏递给记者一个大扳手,扳手头部几乎有成年男子拳头大小,沉得让记者不得不双手握住,才能勉强转动螺帽。短短几圈,记者掌心已经发酸,而工人们每天要重复成百上千次,与钢铁交手、与时间赛跑。

  当天,两台桥式起重机的大梁基本吊装完成,而这只是整个电站系统的一环。从地下厂房向上延伸,是贯穿山体的输水系统及上、下水库的大坝。“五一”期间,为保障项目进度,超2000名建设者坚守岗位。抽蓄电站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14亿千瓦时,这意味着,每天将有近600万吨水奔腾而下,在600余米的落差中为千家万户输送光明。

  如此庞大的系统,对建设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到中控楼,韦永校向记者展示工程的“中枢神经”——数字化智慧管控平台。作为率先在建设期全面应用该技术的抽蓄项目,景宁抽水蓄能电站实现了对各施工区域的实时监管与风险预警,兼顾效率与安全。

  “这块屏幕,我看了两年多。”韦永校笑着说,他见证着星星点点的施工监控点不断亮起,各部位进度条不断变长,曾经大片灰色的未施工区,也一点点被标志着“已完工”的绿色覆盖。

  与此同时,在韦永校心里,也有一块看不见的屏幕,默默记录着他在深山中的每一趟巡查、每一段脚步——这也是一张只属于他的“施工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社会万象
   第04版:公益广告
今年一季度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 位居全省山区海岛县前列
省政协“送文化下乡”活动走进景宁
钻进大山肚子看电站“心脏”
景南乡推出“党群相约星期三”特色服务架起高山连心桥
审计助治污 清流惠民生
东坑镇牢记殷殷嘱托 绘就富民安居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