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坑镇牢记殷殷嘱托 绘就富民安居新景

  记者 留李涛

  嘱托,声声入耳;厚望,念念于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东坑镇上下一心,奋力拼搏,扎实做好跨山统筹富民安居工程,让“住好房子、过好日子”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幸福实景,让习近平总书记给景宁各族干部群众重要回信精神扎根畲乡大地。

  东坑镇垟桥头安置小区建筑面积达到2万余平方米,现安置村民102户370人。走进小区居民蓝李青的家中,120平米的房子宽敞、明亮,各种家居家电一应俱全。“这里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有4个卧室,非常宽敞,还有热水器,随时都能用热水,很方便。”蓝李青说道。

  蓝李青是东坑镇原新和村平桥自然村村民,因村中山体存在地质灾害隐患,2013年,全村村民搬迁到了垟桥头安置小区。从蓝李青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到,原先他居住的房子是一栋老式的木质房屋,斑驳的木质纹理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搬迁后,蓝李青不仅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日子也越过越好,“以前在老家就是务农,有空打打零工,现在搬到镇中心,工作机会也多起来了。”

  东坑镇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为帮助群众解危除险、推进农民集聚搬迁共富,多年来,东坑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最优的政策、最好的地段、最全的配套”为导向,全力推进跨山统筹富民安居工程。截至2024年,东坑镇先后完成了西山、白鹤、松树下、垟桥头、马坑 、心田等6个安置小区建设,共安置搬迁群众500余户2000余人。随着一栋栋安居楼拔地而起,“搬得下、住得好”的民生承诺已化作万家灯火。

  住得好还要富得起,在夯实住房保障的基础上,东坑镇还围绕“一镇多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深入推进产业创新强镇、共富工坊兴镇、农旅融合富镇“三大战略”,将安居工程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富民增收的发展热土。

  同为富民安居工程受益者的赵彩英便是最好的例子。2009年,享受下山脱贫政策的赵彩英搬到白鹤新村,由于家庭经济来源只有丈夫打零工所得,加上儿子身患残疾,赵彩英一度是村里的低边户。2016年,在镇政府的引导鼓励下,她凭借自己多年做咸菜的手艺做起了咸菜生意,没想到这让她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乡里的帮助下,咸菜生意也越来越好,客人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上千元。”赵彩英说道。

  9年来,赵彩英共接待省市外游客800多批次,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先后开了9家咸菜馆。白鹤新村从原本一个不起眼的移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咸菜村”。“2024年,白鹤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8万元,咸菜销售额突破80万元,与2009年下山脱贫之初相比翻了20倍。”东坑镇白鹤村党支部书记徐一明说道。

  乐业为安居筑魂,安居予乐业生根。东坑镇打出政策牵引、服务护航、机制创新组合拳,(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从单一产业扶持到多元产业矩阵联动,一条以特色产业为筋骨、以生态价值转化为血脉、以民族共融为底色的立体增收网络渐次铺展,让“安居”与“乐业”的协奏曲在山乡沃野间激荡回响。

  “一年来,东坑镇围绕‘兴村富民’的目标,全力培育‘土特产富’产业,创成‘景宁600’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全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18万元,同比增长41%,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聚焦山区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推进‘共富+服务’双市集改革,试点推行‘加双筷子’农村邻里互助模式,全面构建山区养老服务新格局,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东坑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忧居”到“优居”,土屋木房化作黛瓦新居,炊烟与青山共绘安居画卷;从“山间谋生”到“家门口致富”,共富工坊酿出畲乡风味……东坑镇正以山水为卷、创新为笔,书写业兴民富的振兴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社会万象
   第04版:公益广告
今年一季度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 位居全省山区海岛县前列
省政协“送文化下乡”活动走进景宁
钻进大山肚子看电站“心脏”
景南乡推出“党群相约星期三”特色服务架起高山连心桥
审计助治污 清流惠民生
东坑镇牢记殷殷嘱托 绘就富民安居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