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隆上村,那是我心中永远的归处。它静静地伫立在英川镇东南部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之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芒。这是我魂牵梦绕的老家,更是我心灵深处的摇篮。
小时候,爷爷跟我讲,隆上村名的由来,充满着历史的韵味。因地处隆川村后方石崖之上,早期名为“砻上”,乾隆年间改称“隆上”。据说,先前隆上村并没人居住,而是居住在相隔3华里之外的坑底洋。但坑底洋人将牛放在隆上村这个地方吃草后,就是不肯回去。坑底洋的吴姓人家也被这里山环水绕、群峰林立、土地肥美的景象所吸引,毅然决定到此开基立业,繁衍生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般美景,确实令人心驰神往。
我也没去考究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只是小时候去坑底洋砍柴时,真的可以看到那里的田地还留有房屋的石头墙基。当然,值得欣慰的是,几百年来,吴、毛、林、叶、柳等不同姓氏的家族团结协作、和衷共济,共同书写着隆上村的传奇。
隆上村的地形,像极了旧时用毛竹制成的椭圆形碗篮 ,村前面的山是碗篮的前沿,村中的房子就是洗好待用的碗,村后山就是碗篮的延升部分,两边的小路就是挂碗篮的绳子。
最为神奇的是村中那口冬暖夏凉的水井。这井水夏天特别凉快,而冬天则冒着热气,即使冰天雪地,用井水洗衣服也一点不冷。而且井水不管怎么用都有,夏天不管如何干旱水都不会见底。而下雨时,不管雨水多大水井也不会溢出来。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井水还特别甘甜。“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此井恰似这古老乡村的一颗明珠。
早先,隆上村通往外地的路都是羊肠小道,高高低低,兜兜转转。山峰对峙,沟壑交错,虽然沿途风光旖旎,却也异常艰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隆上村的旧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今,康庄公路开通,交通便利了许多,但那沿着山体盘旋的公路依然弯弯曲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弯曲的公路也别有一番韵味。
在这个摸爬滚打20几年的隆上小山村里,留恋的东西确实不少。但小时候,我们最喜欢村左手边的突头林。突头林,因形状是一块突出的山头而得名。突头林生长着榅树、枫树、杉树等种类繁多的古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那些参天古树,高耸入云,最高的可达30多米,树龄长的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沧桑,短的也有100多年的岁月沉淀。它们枝干粗壮,犹如巨柱擎天,仿佛一面高高的围墙,温柔地将村庄环抱其中,忠诚地护卫着村落,悉心呵护着村民。
在众多古树中,村尾的那两株枫树和榅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仅古老高大,气势非凡,还被村中许多人认作“母亲”。那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一种与自然的奇妙连接。要是在村中人多的地方,叫一声“枫树儿”或者“榅树儿”,定然会有好几个人欣然答应,仿佛在回应着来自“母亲”的呼唤。
突头林对于我们来说,是在村里时最喜欢的场所。那些在突头林里度过的时光,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我们的童年。见证了孩童时无数的欢乐时光,承载着众多美好的回忆。每一片树叶,每一朵小花,每一颗果实,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沉浸在那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之中。
村头之前是学校,留下不少我们曾经提着火笼、光着脚丫、流着鼻涕的求学场景。现如今康庄公路穿行而过,学校的旧址已成村委楼,边上则耸立着一座大门楼,用村民的话说是要用门楼留住村中的好风水。一支山涧潺潺流过门楼,流出村外。流水不多,但源源不断的清水却润泽着周边所有的农田。
老家是夯土泥墙筑就的村落,石头墙基托举着结实的黄泥墙,围墙里是木结构房子,一幢接一幢,整个村子连成一片。房屋格局是浙南山区一带常见的二层楼结构,大门开在侧边,进去是前廊,依次厢房、中堂、厢房,前廊泥墙上开窗。中堂影壁后设置楼梯,二楼设置厢房。
村中的房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气派台门,只有褪尽繁华的质朴。村里的石阶巷道交错,屋舍相连,老墙黑瓦,鱼鳞瓦片在阳光的抚慰下,映射出小山村禅静如诗的韵味。村后的山坡崖壁陡峭,几块巨大雄浑的岩石,如村庄的卫士,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更有那石缝间流出的泉水,真的是无比的清爽,绝对的上好山泉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此般乡村景致,宁静而美好。
村四周山青竹翠,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呈现出古朴原始的田园生活风貌。村庄周边的山脉绵亘,峰峦起伏,山场广阔,茂竹修林。而梯田则依山赋形,绵延如带,错落有致。村里的梯田虽小,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村民愚公移山般的努力,他们用勤劳的汗水赋予泥土厚重的生命内涵。这里也是小时候我们抓野生泥鳅,摸田螺的绝佳场所。
想当年,那一方小小的农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波粼粼,仿佛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和孩子们欢快的身影。泥鳅在泥水中灵活地穿梭,时而隐匿于泥土之下,时而露出小巧的身躯,仿佛在与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踏入泥田,感受着泥土的柔软与清凉。
每一次弯腰,每一次伸手,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当手指触碰到泥鳅那滑溜溜的身体时,心中涌起一阵惊喜与兴奋。它们如同灵动的小精灵,在我们的手中奋力挣扎,试图逃脱。我们则紧紧地握住,将它们放入小桶中,看着它们在桶中翻滚跳跃,心中充满了无限成就感。
提起老家的农产品,南瓜子和番薯干可谓远近闻名。那南瓜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犹如一颗颗小小的宝石。每到收获的季节,村民们便小心翼翼地将南瓜从田间地头采摘回来,经过精心挑选、晾晒等工序,使其成为美味可口的零食。南瓜子不仅口感香脆,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大自然赐予隆上村的珍贵礼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南瓜子便是这丰收的见证。而番薯干,更是凝聚了村民们的辛勤与智慧。老家制作的番薯干口感软糯,甜度适中,既可以作为零食享用,还是用来赠送亲友的上好食材。妈妈牌的味道,一直让我难以释怀。现如今,我都要叫留在村里的亲友为我购买村民自己制作的南瓜子和番薯干。
老家的山峰很多,溜尖、关王尖就在村前,而箬寮尖也是抬眼可见。箬寮尖是一座名山,于山之巅但见峰峦起伏,重叠环绕,可纵观两省七县境域,肉眼可数30余村庄。望得见山川豪迈,千亩良田尽收眼底,寻得见炊烟人家,可观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是旅游、休闲、避暑胜地。
箬寮尖还是一座神山,远近四邻每逢节日纷至沓来。山顶的 “徐天大将” 庙相传为明末抗倭将领徐天,因躲避清朝官兵追杀逃匿于此;“静言念终始,素发随风扬,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更有庙中一弯清泉,透净人世心扉。
现如今的老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别土,去闯荡江湖。村中留下的老人们,虽然孩子们在县城或外地买了房子,要接他们进城,但他们因对这方山水的不舍,一直坚守在这里。房前屋后的那几畦菜地,村边的几分梯田,依然在他们的精心侍弄下生机勃勃。
当然,老家村庄的基础建设也在不断改善,道路平整了,环境干净了,有了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健身广场、休闲凉亭等。留守的村民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日子虽然平淡却也从容。
绿意袅袅绕古村,青瓦错落韵如诗。隆上村,这个岁月深处的诗意栖居之地,以它的古朴、宁静与坚韧,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望着未来的希望。它更像一本厚重的书,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品味那其中的韵味与深情。
而那泥鳅、田螺、南瓜子、番薯干等原生态的美味,以及箬寮尖的壮丽景色,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始终对老家充满着深深的眷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隆上村,永远是我心中的那片净土。

